WFU

2021年5月3日 星期一

雜訊可以讓訊號更清楚-簡報認知神經科學

雜訊有時候可以讓訊號更清楚

在這個自媒體興起的年代,無論是視訊會議或是傳統簡報都不再是特定職務所專屬。每個人也都更有興致發表自己的看法,無論是透過書面或影音的平台,目的無非是希望自己被看見。
有想被看見的需求,同樣的就會有無法被看見的困擾。
透過楊醫師及JET李大的文章得知雨狗大的簡報認知行為科學課程,好幾次後終於搶到。
顛覆一般簡報課程多在教授簡報的技巧:秒懂、吸睛、去除雜訊等。而是透過融和口語傳播、圖文傳播及認知神經...等科學實驗傳達概念。
也刷新了很多不同以往的迷思,金魚的記憶不止7秒,魚類的記憶最長可達4年。
數字的順序竟會影響結果,從1、2...7、8依序相乘,顛倒8、7...2、1相乘,一般大眾的猜測從幾百乃至兩千多相差竟達數倍,更遑論答案其實是失之千里的40320。
也提到了近期很盛行的懶人包概念:秒懂,但秒懂卻可能秒忘。而不流暢效應反而是讓學習印象更深刻的一種技巧。
再談到了有衛教經驗的醫療人員的困擾:一般民眾對於自己不這麼清楚明白的事,反而更容易振振有詞。
而要如何抓住並維持受眾的注意力,除了可以用三明治方法的兩個讚美包夾一個指教,先認同對方的處境及作法,
讓對方共感並卸下心房,再進而關心及糾正他在意的事,以達到傳播的目的。
也可以利用不管小孩或是大人都喜歡的敘說故事手法,來傳遞想講述的概念。並透過激勵及身份認同的改變,達到鼓勵受眾去採取行動。
課堂的資訊含量真的非常龐大,但就像雨狗老師說的,雜訊有時候更可以凸顯想傳達的訊號。有時候你以為是雜訊,但偏偏人腦就是會被其吸引。也就是資源放對位置就會產生效果,而不會是垃圾。
如果放對雜訊,除了能引起學習的興趣,也可以讓訊號更容易被注意,進而達到傳播的目的。
大家都有其專業,而這也會影響你如何看待世界,而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又會再影響如何成就專業。